462回忆录22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2/3)页
红毛夷的舰队将数百枚水下爆破装置布设在马六甲海峡的航道上,试图封锁南夏的海上生命线。不少南夏的商船与巡逻艇不慎触雷,遭受了不小的损失。
陈璘得知消息后,立刻下令水师展开扫雷行动。但水下爆破装置隐蔽性极强,普通的扫雷设备很难探测到,扫雷工作进展缓慢。
“必须研制出专门的探雷与排雷设备。”陈璘找到徐光启,语气急切,“马六甲海峡是南夏的咽喉要道,绝不能被红毛夷封锁。”
徐光启立刻组织团队攻关。他们借鉴了古代的“水探”技艺,结合现代的声呐技术,研制出“浑天探雷仪”——这种仪器由水下探测器与船上的显示屏组成,探测器能够深入水下,通过声波探测识别爆破装置的金属外壳,然后将位置信息传输到显示屏上,精准度极高。
排雷设备则采用了遥控潜水器,潜水器上搭载着小型机械臂,能够抓取水下爆破装置,然后将其带到安全区域引爆。同时,科学院还研制出了“诱爆弹”,通过模拟船只的声波信号,诱使水下爆破装置提前爆炸,从而清理出安全航道。
在“浑天探雷仪”与遥控潜水器的配合下,南夏水师的扫雷效率大幅提升。仅仅半个月,马六甲海峡的水下爆破装置就被清理殆尽。红毛夷的阴谋再次破产,他们没想到,南夏的科技研发速度如此之快,竟然能在短时间内破解他们的“黑科技”。
魏沧驾驶着“鲲鹏号”潜艇,再次巡航在南海深处。潜望镜里,南夏的商船队在水师的护航下有序航行,海面上风平浪静,但他知道,深海之下的较量从未停止。红毛夷的科技野心不会熄灭,南夏唯有不断创新,才能守护好这片辽阔的海疆。
徐光启站在广州科学院的观测塔上,望着南海的方向。他手中拿着新一代潜艇的设计图纸,眼中满是坚定。科技的竞逐没有终点,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永无止境,当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的科技深度融合,南夏必将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,乘风破浪,一往无前。
三十八、雪域的回响:藏羌织绣的数字化与边境的科技戍边
雪域高原的深秋,寒风卷着雪花,掠过碉楼林立的羌寨。南夏的科技戍边小队踏着积雪,走进了位于川藏边境的萝卜寨。寨子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,手中拿着织针,正在编织着色彩艳丽的藏羌织绣,鲜艳的红、深沉的蓝、明亮的黄,在粗麻布上交织出日月星辰、山川草木的纹样,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。
“卓玛阿妈,我们是南夏科学院的,想来向您学习藏羌织绣的技艺。”小队队长林墨恭敬地说道,他的脸上带着风霜,眼神却满是热忱。
卓玛阿妈放下手中的织针,上下打量着林墨一行人,眼中带着几分疑惑:“你们这些带着‘铁疙瘩’的年轻人,也懂我们的老手艺?”她指了指小队成员背上的摄像机、笔记本电脑与3D扫描仪,语气中满是不解。
“我们不懂,但我们想把这些珍贵的技艺留下来,让更多人知道。”林墨笑着拿出一台平板电脑,打开里面存储的非遗数字档案,“您看,这是江南的云锦、苏绣,我们已经把它们做成了数字资料,就算过一百年、一千年,后人也能看到这些手艺。现在,我们想把藏羌织绣也录进去。”
卓玛阿妈凑过去,看着屏幕上精美的云锦纹样,眼中露出了惊讶的神色。她拿起自己编织的织绣,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纹样:“这织绣是我们羌人的根,从祖辈传到现在,可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愿意学的越来越少。我怕再过几年,这些纹样就没人会织了。”
“所以我们来了。”林墨说道,“我们不仅要把织绣的技艺数字化,还要用科技帮您把这门手艺传下去。我们带来了改良的织机,还能通过VR设备,让远方的人也能学习织绣。”
小队成员立刻行动起来。有人架设摄像机,记录卓玛阿妈编织的每一个步骤;有人用3D扫描仪,精准扫描织绣的纹样,建立数字模型;还有人拿出改良的织机,向寨子里的年轻人演示操作方法。
这台改良织机保留了藏羌织绣“通经断纬、挑花结本”的核心技艺,却加装了可拆卸的辅助框架,让初学者更容易掌握经丝的排列;同时,织机上配备了小型显示屏,能够显示纹样的分解图,新手可以跟着屏幕一步步学习,大大降低了入门难度。
寨子里的年轻人达瓦好奇地凑过来,试着转动织机的摇柄。在显示屏的指引下,他按照步骤提拉经丝、穿梭纬线,虽然动作生疏,却成功织出了一小段简单的纹样。“太神奇了!”达瓦激动地说,“以前看阿妈织,觉得难如登天,现在有了这个,好像没那么难了。”
卓玛阿妈看着达瓦兴奋的样子,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她拿起达瓦织的片段,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好学,这是我们羌人的宝贝,不能丢。”
数字化工作并不轻松。藏羌织绣的纹样复杂多变,每一种纹样都有特殊的寓意,日月纹代表对自然的敬畏,羊角纹象征着吉祥如意,桃花纹则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卓玛阿妈一边编织,一边向小队成员讲解纹样的含义与编织诀窍,林墨等人认真记录,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。
就在此时,边境哨所传来消息,有不明身份的人员在边境活动,疑似红毛夷的间谍,他们多次试图潜入羌寨,窃取藏羌织绣的技艺与边境的地理信息。
“这些人太可恶了!”达瓦愤怒地说,“我们的织绣是祖辈的心血,怎么能让他们偷走!”
林墨脸色凝重:“卓玛阿妈,达瓦,你们放心,我们不仅是来记录技艺的,更是来守护边境的。我们带来的科技设备,既能传承文化,也能守护家园。”
小队成员立刻启动了边境监测系统。这套系统是科学院专门为高原边境研发的,由红外摄像头、震动传感器与无人机组成,能够24小时监测边境的动态。红外摄像头可以穿透风雪,清晰捕捉到人体的热量信号;震动传感器埋在地下,一旦有人靠近,就会立刻发出警报;无人机则携带高清摄像机,能够对可疑区域进行空中巡逻。
当天夜里,风雪更大了。监测系统突然发出警报,显示有三名可疑人员正在靠近羌寨。林墨立刻下令:“启动无人机巡逻,锁定目标位置;通知边境哨所,请求支援;同时,组织寨子里的年轻人,携带防身武器,在寨口警戒。”
无人机迅速升空,穿透风雪,拍摄到了三名可疑人员的身影。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,背着背包,正小心翼翼地向羌寨移动。林墨通过无人机的实时画面,指挥边境哨所的士兵前往拦截。
“这些人手里可能有武器,大家注意安全。”林墨叮嘱道。
当士兵们赶到时,三名可疑人员试图反抗,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迅速制服。从他们的背包里,搜出了相机、地图与记录着藏羌织绣纹样的草图。
“果然是红毛夷的间谍,他们不仅想窃取技艺,还想测绘边境的地形。”林墨看着搜出的物品,脸色冰冷。
卓玛阿妈得知消息后,紧紧握着手中的织绣,坚定地说:“我们羌人不会让他们得逞的。以后,我们寨子里的人会轮流巡逻,配合你们守护边境,守护我们的手艺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科技戍边小队与羌寨的百姓并肩作战。小队成员教百姓使用简单的监测设备,百姓则为小队提供食宿与边境的地理信息。同时,数字化工作也在继续推进,越来越多的藏羌织绣纹样被录入数字档案,改良织机也在寨子里推广开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。
林墨还利用VR设备,为羌寨搭建了虚拟展厅。通过VR头显,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藏羌织绣的精品,还能看到编织的全过程。这个虚拟展厅不仅连接了南夏的各大城市,还通过丝绸之路的数字网络,传到了中亚、西亚的邦国。不少外国友人通过VR设备了解到藏羌织绣,纷纷表示想要购买织绣作品,寨子里的织绣开始走出高原,走向世界。
为了进一步加强边境的防御能力,科学院还在边境地区建立了“智能戍边站”。戍边站内配备了太阳能供电系统、远程通信设备与无人巡逻车,能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监测。无人巡逻车搭载着红外摄像头与声波驱离装置,既能监测边境动态,又能对可疑人员进行驱离,大大提升了边境的防控效率。
冬天来临的时候,羌寨下起了大雪。林墨一行人即将离开,卓玛阿妈带着寨子里的百姓,为他们送上了亲手编织的藏羌织绣披肩。披肩上,日月纹与龙纹交织在一起,象征着羌人与南夏的紧密相连。
“谢谢你们,把我们的手艺留下来,守护我们的家园。”卓玛阿妈的声音带着哽咽。
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林墨接过披肩,郑重地说,“藏羌织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边境是南夏的疆土,我们都会守护好。明年春天,我们会再来,带来更多的科技设备,帮你们把织绣产业做得更大。”
车队缓缓驶离羌寨,卓玛阿妈与百姓们站在风雪中,挥手告别。车窗外,碉楼在风雪中矗立,像一个个坚定的卫士;藏羌织绣的纹样在阳光下闪耀,如同雪域高原上永不熄灭的星火。
林墨看着手中的披肩,心中满是感慨。科技不仅能守护疆土,还能传承文明;文化不仅能凝聚人心,还能跨越地域,引发文明的共鸣。在这片雪域高原上,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前沿的科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,奏响了一曲文明传承与边境守护的壮美乐章。
三十九、朝堂的博弈:科技兴邦与守旧势力的最后抗争
广州的朝堂之上,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。景熙帝端坐龙椅,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,最后落在徐光启身上:“徐爱卿,经度工程的深化方案,你再给众卿详细说说。”
徐光启上前一步,手持奏折,声音洪亮:“陛下,目前南夏已建成十五座沿海天文台、八座海外观测站,‘海上授时’服务覆盖了从马六甲到日本海的所有重要航道。下一步,臣计划在西域、漠北等地增设天文台,将天文台网络扩展到内陆;同时,科学院已研制出第三代航海钟,误差缩小到每日不足一秒,将全面配备给水师与商队。此外,我们还计划建立‘科技书院’,专门培养天文、数学、航海等领域的人才,为科技兴邦储备力量。”
话音刚落,户部尚书王伦立刻出列,躬身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不可。增设天文台、建立科技书院,耗资巨大,国库目前因水师扩建、边境戍边已捉襟见肘,如此铺张,恐加重百姓负担。”
王伦是朝堂守旧势力的代表,向来反对徐光启的科技新政。在他看来,南夏的根基在于农桑与儒学,科技不过是“奇技淫巧”,不值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。
“王大人此言差矣。”徐光启反驳道,“天文台网络的完善,能提升航海精度,保障商路安全,商税收入必将大幅增加;科技书院培养的人才,能推动水师装备、农业技术的升级,最终惠及百姓。短期来看确实耗资,但长远来看,乃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。”
“奇技淫巧终究登不上大雅之堂。”礼部侍郎赵谦附和道,“陛下,自古以来,治国当以儒学为本,教化百姓,方能国泰民安。如今徐大人一味推崇科技,引得百姓争相学习‘旁门左道’,忽视儒学经典,长此以往,必将人心浮动,动摇国本。”
“赵大人未免太过迂腐!”徐光启怒目而视,“儒学教化固然重要,但科技兴邦同样不可或缺。红毛夷凭借先进的火器与航海技术,在海上步步紧逼,若我们固守旧制,不图革新,迟早会被他们超越,到时候国将不国,何谈国泰民安?”
朝堂之上,群臣分成两派,争论不休。支持徐光启的多是年轻官员与来自沿海、边疆的官员,他们亲眼见证了科技带来的变化,深知科技兴邦的重要性;而反对者则以年老的守旧官员为主,他们墨守成规,不愿接受新事物。
景熙帝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,没有说话。他心中清楚,徐光启的科技新政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:水师装备升级,多次击败红毛夷;航海技术进步,商路更加畅通,国库收入逐年增加;非遗技艺与科技融合,文化传承焕发生机。但守旧势力的担忧也并非全无道理,科技的快速发展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,比如部分地区的百姓过度追捧科技,忽视了传统农业与儒学教育。
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,太子慕容彦出列,躬身说道:“父皇,儿臣有话要说。”
第(2/3)页